【第7417期】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等单位的项目通过科技成果评价
2022年4月22日,第三方专业科技成果评价机构——中科合创(北京)科技成果评价中心在昆明依据科技部《科学技术评价办法》的有关规定,按照科技成果评价的标准及程序,本着科学、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组织专家对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等单位共同完成的“基于绿色稻米开发的三种种子传带真菌病害防控关键技术创制与应用”项目进行了科技成果评价。
此次成果评价专家委员会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水稻研究所所长胡培松,湖南农业大学教授王建龙,南京农业大学教授胡白石,沈阳农业大学教授魏松红,云南农业大学教授刘雅婷,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郑家奎,云南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正高级农艺师道金荣等专家组成。
经过专家评审,认为该项目成果创新取得显著进展。首次明确了稻曲病菌侵染引起水稻ROS反应,从而释放和积累H2O2导致寄主细胞过敏性坏死,是稻曲病菌侵染造成的稻穗结构变化、花粉粒畸形、雌蕊生长受抑制以及稻曲球形成的原因之一;系统阐明了水稻种子携带恶苗病菌的优势菌群为藤仓镰孢菌和层出镰孢菌。以成膜剂为关键技术,解决了药膜浸水易脱落的卡脖子难题,研发出以QoI类和吡咯苯类药剂防治恶苗病,DMI类与QoI类药剂混配防治稻曲病兼治稻瘟病的方法,开发出4个农药产品并获登记证,其中2个悬浮种衣剂,2个叶面喷雾杀菌剂,解决了病原菌的抗药性问题。基于植物诱抗剂与水稻互作的代谢组研究,揭示出烯丙苯噻唑促进了苯丙氨酸解氨酶参与的水杨酸的合成和积累,增强了水稻植株自身防御稻瘟病的能力。开发出植物诱抗剂与SDHI类杀菌剂混配防治稻瘟病的技术,延缓病原菌抗药性的发生。实现对水稻苗期稻瘟病、纹枯病的有效防治。创新了以种传病害检测、种子处理、诱导防控和生物源药剂为主、辅以化学杀菌剂高效使用的绿色防控技术体系,实现了化学农药减量增效。该研究成果历时22年,获发明专利3项、农药登记证4个、绿色食品证书7个、“圳品”证书2个,发表论文6篇(SCI收录1篇),出版专著1部,发布省级作物病虫害防控技术方案2个。该成果2020-2021年,在云、贵、川、粤等8省市累计示范推广1805.29万亩次,挽回粮食损失2.20亿千克,挽回经济损失5.35亿元;登记的农药产品获得直接效益0.73亿元;生产绿色食品大米、“圳品”大米获直接经济效益1.22亿元。该成果整体达国际先进水平,种子传带真菌病害系统性绿色防控技术达国际领先水平。经专家组全面审核,与会专家一致同意,“基于绿色稻米开发的三种种子传带真菌病害防控关键技术创制与应用”项目通过科技成果评价。
End.
往期精彩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全国科技成果评价服务平台